扫码看视频
2025年5月,宋祖儿、刘宇宁主演的剧集《折腰》开播即爆,10分钟热度破2万,首播当日弹幕千万,截至18日晚站内热度破3万,刷新平台纪录。剧中,一个操着浓重“太原普通话”、行事又猛又萌的护卫角色“魏梁”,意外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饰演者王成思,这位42岁的山西籍演员,终于因一口乡音火出圈——尽管这已是他出道的第20年。“太普”出圈:一场方言的喜剧实验“这乔女的嫁妆,这么霸道了?”“纵使他粮草充足,也是有兵没(mo)将!”《折腰》中,王成思饰演的魏梁,操着一口夹杂太原口音的“太普”(太原普通话),尾音拖长的“了”“哇”自带喜感,弹幕刷屏:“这口音太亲切了!”“一听就是太原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王成思坦言“没想到”。他回忆拍摄时,导演提议“能不能换种方式说台词?”他灵机一动:“要不试试我家乡的方言?”原本只想为角色增加点特色,结果效果远超预期。为让台词更自然,他摸索出一套“翻译法则”——先将剧本的普通话转化为纯太原话,再调整为外地人也能听懂的“太普”,并反复询问身边人是否理解。“直接照搬方言,观众可能听不懂,可以细节处理。比如‘了’这个尾音,太原人说话总带着。”他笑道。这种“接地气”的演绎,让魏梁在一众护卫中脱颖而出。剧中,他与其他三位普通话流利的“冷酷系”“颜值款”护卫形成鲜明反差,憨直中带着狡黠,被网友戏称为“猛萌担当”。王成思却谦虚道:“角色个性本就鲜明,我只是把家乡话当‘调料’加了进去。”从话剧舞台到“5分钟封神”:一个配角的突围史《折腰》的热度,让王成思的职业生涯再次被聚焦。回望20年,他的关键词始终是“配角”——《羞羞的铁拳》中飞身发传单却惨遭卡车撞击的“秀念师兄”、《西虹市首富》里“人狠话不多”的“大聪明”、《赘婿》中爱读言情小说的“耿护院”……这些戏份寥寥却令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拼凑出他的“黄金配角”之路。“舞台上是表现即存在,影视是存在即表现。”王成思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的定位。2005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因同学魏翔推荐加入开心麻花,从此扎根话剧舞台。十年间,他在《逗地主》《索马里海盗》《江湖学院》等剧中摸爬滚打,常以“邋遢胡子+夸张肢体”的形象示人,被戏称“麻花最脏配角”。这个“最脏”没有贬义,只是说他画风辣眼、个性突出。“那会儿跑剧组,一个月跑15-20个组试戏,能有一个回音就不错了。”他回忆北漂初期的艰难,“当年演话剧一年就一部,根本养不活自己,只能找活儿干”。转机出现在2015年。《夏洛特烦恼》中,他饰演背景板“思思”,镜头一扫而过,却坚持全程表情到位。两年后,《羞羞的铁拳》导演将“秀念师兄”的5分钟戏份交给他。为拍好吊威亚飞身发传单的镜头,体重超标的他咬牙坚持三天,最终成就了“头七热搜”的经典名场面。“网友自发给秀念师兄过‘头七’,很幸福的事儿”,他调侃道。“被选择”的坦然:配角也能自成宇宙“不是你想演什么,而是别人认为你能演什么。”谈及“配角专业户”的身份,王成思格外清醒。他直言,早年跑组时曾因形象受限,主动避开“帅哥靓女”扎堆的诸如仙侠题材剧组,专挑“厨子、屠夫”等适配角色。“有次试戏,导演直接说:你这长相演不了主角,演个搞笑的肯定行。”他笑言这是“命数”,至少有机会。这份“认命”背后,是他对表演的极致较真。在《西虹市首富》中,他为塑造“大聪明”的斜视效果,戴上定制隐形眼镜,眼球被磨得通红;《唐人街探案2》里全程保持斗鸡眼,拍完头痛欲裂……即便如此,他始终乐在其中:“观众记住角色,比记住我名字更重要。”“喜剧人的B面”:沉默的陪伴者银幕上,他是制造笑料的“开心果”;生活中,他却自称“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拍摄《折腰》时,他与小桃的扮演者李雪琴即兴创作的“小学生式打架”桥段引爆笑点。收工后,他更愿独处。“喜剧特别烧脑,结束后,累到只想静静待着。”王成思坦言,自己私下的性格与舞台和银幕上反差极大,“朋友聚会,我通常是那个默默陪伴的人。”这种“分裂”让他对喜剧的理解更深一层。“麻花式喜剧不是纯搞笑,得让观众笑中带泪。”他提到《折腰》后期的情感戏份时,突然严肃地剧透:“后面虐得很,我自己演的时候都难受。”剧中,魏梁与小桃的情感纠葛将成重要泪点,他提前“预警”观众——“备好纸巾吧,绝对超出预期。”山西基因与未改的乡音出道20年,王成思始终未改乡音。在《折腰》剧组,他常被喊“思哥”或“王老师”,但最让他亲切的,仍是偶然蹦出的太原话。“六年没回老家了,听到太原话很亲切”,他感慨道。42岁的他,依旧保持着山西人的朴实与韧劲,正如他对职业的态度:“坚持是对的,未来还要这么走下去。”如今,随着《折腰》热播,王成思的微博评论区涌入大量山西网友:“一张嘴,身份证掉了”“哈哈哈!口音太重了”“一听就是山西的,和我对象说话一个调调,笑死我了”“嘎嘎太普,这味儿就对了”……对此,他笑言:“能被记住角色,就是最大的幸福。”或许,这份“配角哲学”正是他20年沉浮的答案——无需站在聚光灯中央,只需用真诚与特色,在观众心中刻下一道独特的印记。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