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片土地,有种莫名的引力,有太多年轻,或是曾经年轻过的考古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深耕田野,回顾往昔,走向未来。这一路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永无止境。”这是山西大学学子曹宇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的一段发言。近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长沙举行,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本科生曹宇琦以《归乡护宝 文脉长兴》为主题,凭借清晰的职业定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荣获银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是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设置学生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全国约有1500万名学生参与,最终共有750名学生晋级全国总决赛。赛后,山西晚报记者对曹宇琦和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进行了专访,听他们讲述守护山西文脉的故事。职业目标:成为左权县基层文保工作者作为山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得主之一,曹宇琦和其他4位选手踏上了全国总决赛的舞台。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现场,身穿文物普查工作马甲的曹宇琦以7分钟为限,讲述他“归乡护宝”的故事。背后的PPT页面上,“我的职业目标:成为左权县基层文保工作者”赫然醒目。这一职业梦想,从曹宇琦选择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开始就种下了。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拥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约有2.8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基层文保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2022年,山西省文物局会同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出台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并委托山西大学在2022年至2030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文物全科人才,具体而言,就是山西根据基层文物工作实际,经过本科院校正规培养后,系统掌握考古、文物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最终面向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的文物专业技术人才。文物保护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2023年报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曹宇琦的脚步丝毫不敢停下。在总决赛现场,他围绕“目标职业”“学习实践行动”“动态调整”三大方面进行了讲述。虽然曹宇琦今年只是在校的大二学生,但他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已如初露的小荷尖角一般,锋芒初现。家乡左权,是红色革命圣地,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回乡同基层文保人员一起整理编写《左权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通过走访、记录口述故事等形式,完成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编写;参与到古建筑现状评估与修缮方案的制订……他实地走访了左权86处文物保护单位,参与完成了左权县60%以上的普查工作,麻田、桐峪、蒿沟村等多处村镇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其间,一个小烟标的发现,还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在一次回乡实践中,曹宇琦和他的团队在左权县麻田镇的一家卷烟厂发现了一个烟标。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能不能运用到当地文创产品开发中呢?他向当地政府提出了这一想法并得到采纳,由此衍生出了带有这一标志的烟灰缸和包装盒。这一发现还被《中国日报》采访报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留得住根。这是我所铭记的,左权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此,长于斯。左权是红色革命圣地,还有左权民歌、小花戏……毕业后能回报桑梓,成为山西省左权县基层文保工作者,让家乡基层文保后继有人就是我的职业梦想。”曹宇琦坦言。自创“穿越机”实现3D测绘高中时期的曹宇琦是妥妥的理科生,在无人机创新发明使用方面,曹宇琦和老师一起获得了专利。但是出于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对考古文博专业的向往,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对古建进行测绘,是我们经常要做的工作。我基于对无人机的了解和对测绘专业的学习,在高中无人机创新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无人机进行改装,加装3D扫描等设备,改造出了穿越机。”曹宇琦说道。他利用无人机与穿越机,结合3D扫描建模技术,只要围绕建筑进行10-15圈的环绕拍摄,就可以对古建筑进行3D测绘成图,然后在地面站中选取所需要的平、立、剖面图,并在细节处进行细化、标注尺寸数据。目前,他手动操作无人机和穿越机,已经对太原纯阳宫木牌坊和左权文庙大成殿进行详尽测绘,并形成了《太原纯阳宫木牌坊测绘图集》等测绘内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古建大省,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等珍贵的唐代木构均在山西。“这是历史赋予山西珍贵的礼物,我们理应去全力保护。而除了这些知名古建,三晋大地上还有许多无名小建筑,它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急需发现和保护。如果能利用我的专业为这一事业奉献一份力量,我会非常开心。”曹宇琦表示,“既能驾驶操控无人机,又能改造无人机,这是我作为‘理工类考古人’的专长。我会继续精进技术,完善测绘数据,将来争取将该功能运用到更多领域的考古测绘中。”“直面乡土反而是一种荣幸”“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栏目写给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颁奖词。樊锦诗的故事照亮了曹宇琦的心。他坦言:“我佩服并渴望成为樊锦诗院长那样的人,她的坚守,她的执着,她也是我报考这个专业的引路人。对比她,我更是幸运的,我都不用背井离乡实现守护文物的愿望,4年定向培养结束后,我将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作为全国首创的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的学生,曹宇琦不仅酣畅淋漓地汲取着他所热爱的考古知识,更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学院日常活动中。两年来,他担任考古学(文物全科)2301班团支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会办公中心部长,山西大学学生会组织建设部骨干,累计获得16项奖项。他积极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行走的博物馆”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726个小时,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谈及未来的规划,曹宇琦表示:“我今年是大二,希望在大三、大四两年积极参与田野考古和古建测绘实习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然后回到左权家乡,能以左权非遗或者文物为切入点,实现更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当问及未来会不会因为没有经历北上广等大城市而遗憾时,曹宇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这个问题在我报考这个定向专业时就想过了,‘眼界’这个词语,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繁华世界、灯红酒绿就是‘大世面’,但我觉得能够扎根乡土,记住乡愁,能为自己的故土做一份贡献,也是一种‘格局’。家乡在转型,我能参与到这一进程中,直面乡土,不逃离,反而是一种荣幸。”让学生在田野中成长师者如光,虽微致远。曹宇琦的学习成果,也是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的成效显现。“当得知曹宇琦获得奖项时,真的特别高兴!一方面为学生高兴,另一方面为我们学院三年的‘培养成果’高兴。曹宇琦是我们学院众多优秀学子的一个代表,也让我们感觉付出有了回报,十分欣慰。”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表示。作为全国首创专业,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背后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融合实践的总结创新。鉴于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大学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我省基层文保人员紧缺,培养专门人才迫在眉睫。“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于1977年,在全省范围内综合实力优势明显,确定设立文物全科专项人才培养事宜后,我们就积极编制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是我们的一大特色。”王小娟老师坦言。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的大一、大二学生在校期间有各类课程实习和实验课,寒暑假则到就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而大三的学生将直接进行以实践为主的校外“大实习”。在丁村遗址和旧石器时代“对话”,在陶寺遗址感知“最早中国”,在西安汉阳陵倾听西汉文物的“心声”……丰富的实践,助力该专业的学生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王小娟介绍:“我们大三的学生每类实习都是一个学期,例如学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从发掘到资料整理,再到简报编写,这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学生参与文物保护修复实习,从墓葬壁画的修复到撰写报告,完整地参与其中,在田野里获得真正的成长。在实践分享汇报会上,我们学生的成果展示获得了多方人士的赞扬,也为后来的学子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是定向培养,意味着毕业以后要回到家乡的文物基层单位进行工作。为了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单位的“无缝连接”,王小娟和学院老师们更是通过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大四的理论课相对较少,学生们基本都在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我从一开始就想,全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最好是跟就业的家乡文物相关联。正好2024年赶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通过和省文物局领导的沟通,让学生们借由这个机会,参与到家乡的文物普查中,之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规划自己未来的工作发展方向。”此外,学校还为学生假期回乡实习进行了积极沟通,大到去哪个单位实习适配度高,小到去单位的实习报道时间……可以说,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了学生的未来,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把尽心尽责做到了实处。今年已是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文物全科方向)开设的第三年,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断努力,学生们发表考古实习通讯稿100余篇,荣获“李济考古奖学金公众组入围奖”,收获哔哩哔哩“BLG文物守塔人支持计划”专项奖学金……4年定向培养后,这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将分批依次奔赴自己的家乡,为山西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还有星罗棋布在山西各地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物,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凋零,在众人努力下,一定会焕发时代赋予的光彩。
山西晚报记者田晓瑛